December 18, 2005

張詠捷在傳統中找到幸福

ETtoday發現台灣藍/人文篇/守護傳統的新澎湖人 2005/07/13 16:08
澎湖到處是老厝和沙灘,對這些老東西,多數人無心珍惜。卻有一群人,想方設法重建、保存它們,他們守護舊傳統,也帶出新精神。

 文/李采洪


張詠捷在傳統中找到幸福


夏天,澎湖一個漁村裡,一個穿長袖長褲戴著帽子的女子,在太陽下又挖又疊。她,是曾經在台灣得過三次攝影金鼎獎的張詠捷,八年前回到澎湖。從年初起,她在自己的田裡,進行石牆重建工作。

石是澎湖海底珊瑚的骨骸,老祖先們用來築牆、蓋房子。但如今這種牆大多已頹圮,或改建水泥牆。張詠捷卻不忍見牆消失,她請人打造一把專挖石的鈀子,把田裡一顆顆被埋入地裡的石挖出來,再疊成一面石牆。

這面牆以前就存在,只是後來澎湖各村落以建設為名,興建新牆,把以前的牆隔掉、推倒、埋在地裡。

「這是澎湖的寶!本來是有生命的靈魂,變成牆在保護我們,它不怕風雨、時間,越老越強。」張詠捷特別向有經驗的老人請教堆石牆的方法,她已漸漸抓到如何找空隙,把石「卡」好、堆牢的訣竅。

澎湖夏天太陽特別嚇人,工作不到十五分鐘,張詠捷就全身是汗,但張詠捷直說不累,因為,疊牆讓她得到很大的精神滿足,「好像和老祖先精神有了接契」,從年初至今,她靠一己之力,恢復三面牆的舊觀,「我覺得,它們又活出來了」。

牆活了,她種的玉米也收成了,雖然只有幾個,她覺得很滿足,煮來和我們分享,「最美的是,這個時候吃到玉米。」時令到了,種下的玉米成熟了,收成了,今年的豐收還不只玉米,瓠瓜到六月下旬,也已收成第十顆了。

從第一年種菜不懂時令、不知收成,今年,她已懂得「春天下種,不能拖,播種、除草、施肥環環相扣,就有玉米可吃;農曆正月第一場雨下過,種瓠瓜和金瓜,收成就會好。」她從種田的實作中,親身體驗如何掌握天時,她向當地老人學習這些古老智慧,而這些智慧,也慢慢深植、成為她生活的新能力。

張詠捷在民國八十六年回到澎湖。之前,她在台灣工作期間,常到原住民部落採訪,做紋面老人的紀錄。當時,負責翻譯的年輕人只聽得懂老人說話內容的八成,讓她看到山地部落的文化斷層,也意識到家鄉澎湖可能有相同的斷層,例如,捕魚、種田經驗,因為已不重要,所以無法傳承。

「如果我真的愛家鄉,難道不能在年輕時回來?」她毅然決定回到澎湖重新學習母文化,找有當地智慧的老人,用相機和文字做紀錄。

但是回鄉之初,父母無法理解為什麼她要放下在台灣的工作,三十四歲就回到澎湖,專找老人家聊天、拍照。不被了解的心情「很悶」!加上看到每個村子都在築堤防隔開海,海岸線到處被放消波塊、堆垃圾。看到家鄉的改變,又有難以面對的痛苦。

直到兩年前她搬到這棟八十年老房子之後,心情才開始改變。
張詠捷從小在像這樣的老房子裡長大。「住在這裡很親、很靜,」張詠捷覺得,到中年還可以享受小時候的生活環境,是很幸福的事。

很多人恨不得打掉的磚造灶台,她視如珍寶留了下來,在「灶腳」(即廚房)煮她收成的玉米、瓠瓜。而她的第一本書《食物戀》,紀錄澎湖的傳統食物和烹調方式,就在這老房子裡寫成。

如今張詠捷過著舊時的白天勞動、閒時娛樂的傳統生活。回澎湖後她隨著外公學琵琶,於是,閒時就彈琵琶自娛。在田裡勞動時像農婦;拿起相機,她是文史工作者;彈琵琶時,她又像廟口的南管樂師。

張詠捷慢慢找到自己覺得幸福的生活方式。而對於海邊的垃圾,她也逐漸能面對,開始舉起相機按下快門做紀錄。她的幸福感,已大到可以消化面對故鄉改變的痛苦情緒。

Posted by:chang at December 18, 2005 12:29 AM
迴響/Comments